大腸直腸癌篩檢

Home > 特色醫療 > 疾病項目 > 大腸直腸癌篩檢

大腸直腸癌篩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黃郁純醫師

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排行榜的第一名,位居癌症死亡率排行榜的第三名。但是,病人在大腸直腸癌早期階段,大多是沒有任何症狀,若是症狀後接受診斷治療後的病人,為早期的比例較小。若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可以高達80%以上。另外,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是由具有癌變潛力的瘜肉轉變而成,若是可以摘除就能預防大腸直腸癌的衍生。

大腸直腸癌篩檢的目的,就是從沒有症狀的一般民眾之中,找出可能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族群,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追蹤。
篩檢方式
  • 1.肛門直腸指診
    醫師將帶手套的手指經肛門放入直腸,用手指感覺直腸壁上可能的病灶,這方法最便利執行。
  • 2.糞便潛血檢驗
    大多利用免疫染色方法來偵測糞便中是否有少量或是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此檢查便利而且便宜,適合用於大族群篩檢的使用。目前,我國政策為年滿50歲民眾可以享有兩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陽性可能的原因為痔瘡、發炎、瘜肉、腫瘤等,依據統計結果,大約5%的人真的罹患大腸直腸癌。然而,有約40%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用糞便潛血檢驗檢查不出來。
  • 3.大腸雙相鋇劑攝影檢查
    將液體狀的顯影劑(鋇劑)和空氣,經由肛門灌入大腸中,再利用X光攝影去觀察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地方。對於偵測大於2cm的腫瘤,其敏感度和大腸鏡等同。但是,對於比較小的腫瘤和息肉,大腸鏡的偵測效果是比較好的。另外,鋇劑攝影在檢查前也要做清腸準備,才能清楚的尋找病灶。
  • 4.乙狀結腸纖維鏡檢
    利用一種細長、可彎曲、具有光源、並能攝影的管鏡(稱為乙狀結腸纖維鏡),從肛門放入檢查直腸、乙狀結腸、和一部份的降結腸,此段正好是大腸直腸癌比較常發生的位置,檢查之前只需先灌腸,排出殘留的糞便。乙狀結腸鏡和糞便潛血檢查配合篩檢大腸癌,則可以偵測出更多的大腸直腸癌和瘜肉。
  • 5.全大腸鏡檢
    大腸鏡結構同乙狀結腸纖維鏡般,但是長度更長,可以有效地檢視所有的大腸。大腸鏡檢時如果發現瘜肉或是腫瘤,可立刻執行瘜肉切除術或是切片,做進一步的病理化驗。在大腸鏡檢查前要做正確的清腸準備,以避免阻礙病灶的尋找、觀察和處理。一般來說,病患會因為鏡檢過程中的充氣而覺得脹痛,可以給予注射藥物,幫助放鬆心情或入睡讓檢查過程平順。
幾歲開始需要篩檢?
  • (一)一般風險民眾:沒有家族史、沒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者,年滿50歲時,應該接受第一次篩檢。
    (二)中度風險民眾:有家族史、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者,年滿35至40歲時,應該接受第一次篩檢。
    (三)高度風險民眾:有家族性多發性瘜肉症候群、遺傳性非瘜肉症者,年滿15至20歲時,應接受第一次篩檢。